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工作 -> 校友风采 -> 正文

吴科如教授专访

发布日期:2019-06-11  来源:   点击量:

艰苦奋斗 铸就沧桑巨变

201953日,同济大学材料学院本科生代表非常荣幸与学院的老前辈吴科如教授交流。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与健康的红光,语言质朴不华丽,却传递出自己关于国家发展、学院发展、学生个人发展的思考,让我真正体会到脚踏实地的意义——唯有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做好手头的任务,同时将个人理想取向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相一致,我们才能够更有机会,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1)留洋归国,拓宽视野报效祖国     

吴科如教授1958 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 今华南理工大学)1963 年在同济大学完成研究生学业,1981年至1982 年在德国Darmstadt 大学作访问学者。在德国交流期间,吴教授感受到了当时中国发展与国外发展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条件的大差距,也学习到了不一样的研究思路,拓宽了自己的科研视野。他说道,在这一阶段,他的进步相当大,他也意识到国内有很多邻域的发展大大落后,“我们回来就要朝这个方向发展”吴教授拍着桌子说道。他认为,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平台出国交流访问,我们学成归来应该不断努力朝我们国家薄弱的方面发展,报效祖国。的确,国家与社会为个人在学术领域的发展提供平台与机会,这些优秀的研究人员的发展也无疑能由小及大,积小成多,促进集体的进步,进而促进国内这个领域的进步。留洋不能留心,我们应当学成归来服务中国现代化建设!     

(2)脚踏实地,才能干好大事

吴科如教授是如今建筑材料领域的元老级人物,为国家建材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吴教授的“大型结构撞损的鉴定修复原理与技术”获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1989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吴科如教授和张雄教授主编的《建筑材料》获得华东地区出版社第三届优秀教学学术专著二等奖;在他任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时,建成了中国混凝土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当我们问道获得这些成就的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吴教授不假思索地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做事”。他说道,当时国家给的科研经费不像现在这么充足,我们的每一分钱都踏踏实实用在刀刃上,尽我们最大的能力去做好研究工作;教学生也是,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需要逐字逐句手把手地教他们修改,没有放养的现象,这样以来学生才能有收获,经验教训才能传达给他们。我们是被互联网裹挟的一代人,习惯于在虚拟生活中获得慰藉,有些时候只有口号没有实际行动,脚踏实地的精神对我们而言显得多么稀缺,多么重要。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来,我们国家的确在飞速发展,我们的机会变多了,我们在当前的任务面前也迷茫了,犹豫了,失去了老一辈人斩钉截铁、破釜沉舟的毅力与勇气,殊不知,要做好大事,脚踏实地必不可少,在明确了定位后,应该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主要矛盾上,一步一步去完成去实现!     

(3)一带一路,并行发展基础与新兴学科

如今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以来,中国快速发展,我们开始了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沟通及合作,通过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缓解我国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通过与发达国家的项目合作,借鉴国外企业成功经验,在研发、技术、品牌创新等方面推动本土产业的转型升级。吴教授也如是说,中国的发展在我看来实在是太大了,谁能想到上海的发展如今毫不逊色东京呢?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科研发展也更加平衡,不仅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同时也重视基础学科,混凝土材料领域的发展在一带一路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材料是一门基础学科,吴教授告诫我们:材料学子应该有螺丝钉精神,抓住时代的机会,为国家、为社会创造价值与财富,更好地实现自己个人的价值。     

言及于此,吴教授感叹,当今正是一个建功立业的大好时代,并且鼓励我们要踏实求学,不要好高骛远,要多与老师交流,有大胆的想法,不怕试错。将基础的知识学习牢固,但不要把自己限制在专业方向的发展,大学期间应该更加注重对于思维能力、研究方法的培养。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沧桑巨变,而正是我们的无数前辈们的不懈努力铸就了这一惊人的成就。而对于我们当代青年而言,了解了前辈们创业的不易和他们奋斗的艰苦,我们更应该懂得珍惜,珍惜现在的良好条件,奋发努力,去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成就。     

临走时,吴教授执意要送别我们,车子启动了还在朝我们挥手送别。这挥手送别亦是对我们下一辈建设者的期望,就如吴教授说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前辈们的奋斗历程已接近尾声,我们青年人定当满怀理想抱负,在新中国发展建设的大背景下接过旗帜,施展才华、实现价值!

   

吴科如教授简介:

吴科如 , 男, 汉族, 1937 10 月生, 江西丰城人。1958 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 今华南理工大学) , 1963 年在同济大学完成研究生学业, 1981 年至1982 年在德国Darmstadt 大学作访问学者。曾任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混凝土材料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材料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高等院校无机非金属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材料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等职。现为同济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并兼任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上海市建设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浦东新区城市建设委员会建材委员会主任及多种学术刊物编辑委员会主任或编委等职。   

 

联系方式

电话:021-69584723

传真:021-69584723

地址:上海市曹安公路4800号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2019 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