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4日,同济大学第十四届“学术先锋”评选活动落下帷幕,在此次评选活动中,全校共评出十名“学术先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级直博生王春堯和2019级春季博士研究生郑雪莹双双斩获同济大学研究生“学术先锋”称号。
王春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级直博生,同济大学第十四届“学术先锋”。
王春堯的研究方向是生物医用的自愈合水凝胶,旨在通过新型智能材料手段辅助解决医学中的痛难点问题,提出了促进伤口愈合的新策略与肿瘤治疗的新载体。她是一位年龄不大科研做的还不错社会活动很精彩的女博士:目前已发表一作SCI论文5篇,包括课题组首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文章;曾任院研究生会主席;曾获同济大学优秀毕业生、优秀研究生干部等称号。她未来将继续在新材料科研领域深造,在勇攀科研高峰的同时脚踏实地促进产学研转化。
【获奖感言】
在同济8年的结尾,我感到非常荣幸可以收获“学术先锋”这个荣誉称号。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了很多更加优秀的同学,也了解到科研人各自有各自的不易与辛苦。科研的道路是迷人的,无穷探索尚且未知的东西,也是孤独又折磨的韬晦待时之旅,有多少次想要放弃失败了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又有多少个熬夜回复审稿意见的绝望时刻。然而努力总归没错,天道酬勤,坚持过黑暗也总会迎来黎明。我想这个学术先锋的荣誉也是在肯定每一位普通人踏踏实实的努力,也会一直砥砺着我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继续前行。我想感谢我的导师袁伟忠教授,他给予了我非常广阔的平台与毫无保留的支持。我还要感谢我的课题组同学、家人与朋友,他们坚强的后盾与臂膀始终让我元气满满。祝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越来越好,祝我亲爱的同济越来越强!
郑雪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春季博士研究生,同济大学第十四届“学术先锋”。
郑雪莹的研究课题是高比能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主要是为了目前正在大规模应用的锂离子电池寻找资源更加丰富且更加廉价的替代品。由于钠资源的地壳丰度是锂资源的470多倍,因此钠离子电池将具有更广阔的大规模应用前景。该研究方向属于新能源领域,也是国家目前大力推进发展的领域之一。她先已发表SCI论文1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Energy& EnvironmentalScience ,NanoEnergy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八篇,共计影响因子达144.09;曾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持有上海市高级口译证书和全国翻译专业二级口译证书。郑雪莹同学通过不断地学习,对这个领域愈加了解和喜爱,也希望未来继续在该领域研究深造,切实地为祖国的发展尽出自己得绵薄之力!
【获奖感言】
从10月份报名到12月4号宣布结果,历时一个多月的学术先锋评选终于落下了帷幕,我也非常荣幸获得了2020年同济大学第十四届”学术先锋”的荣誉称号,这里我非常感谢我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给我们创造的良好学术平台,也对我的导师黄云辉教授、罗巍研究员和院里一直帮助我的老师同学们表示深深的感谢。回想到从2017年暑假进入实验室,到现在也有了三年半的时间,我非常庆幸在这样一个追求清洁环保、节能减排的时代选择了新能源电池材料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得以让我把自己的热忱放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这次的荣誉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激励,我也会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不断充实自己,希望可以为自己领域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在“新工科”背景下,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立足于“两轮驱动,人才引领”的发展战略,以创新驱动发展,拓展产学研合作,注重培养具有“四个服务”意识的复合型人才。